鱼钩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鱼钩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三国演义中的最佳配角鲁肃

发布时间:2021-01-07 09:54:02 阅读: 来源:鱼钩厂家

三国演义中的最佳配角鲁肃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鲁肃不能说不重要:赤壁大战中他到处奔波张罗,之后又接班周瑜,并向关羽讨还荆州。但另一方面,似乎他只是个给别人充当陪衬的角色:以自己的懵懂无知,衬托诸葛亮的料事如神、成竹在胸;以自己的憨厚木讷,衬托周瑜的嫉贤妒能、偏狭阴狠;…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鲁肃不能说不重要:赤壁大战中他到处奔波张罗,之后又接班周瑜,并向关羽讨还荆州。但另一方面,似乎他只是个给别人充当陪衬的角色:以自己的懵懂无知,衬托诸葛亮的料事如神、成竹在胸;以自己的憨厚木讷,衬托周瑜的嫉贤妒能、偏狭阴狠;以自己的怯懦猥琐,衬托关羽的大义凛然、胆气过人。其作用就像对口相声中那个捧哏的:离了他不行,可他的存在只是为使那逗哏的充分发挥、更加出彩。他还须时不时做好准备,让逗哏的拿自己开涮。

读者也许已注意到,在关于鲁肃的性格与能力方面,小说有个不太显眼的叙事漏洞:这样一个懵懂、木讷、怯懦的人,竟会“力排众议”促孙权决心抗曹,周瑜还推荐他接任自己总统江东兵马大都督职务。

而若读《三国志》及裴注则可以发现,鲁肃是个有许多过人之处的非常了不起的人!

他最大的优点是慷慨仗义,特别大气。这一点《三国演义》与《三国志》的记述基本一致,只是在《三国演义》中这方面只是通过周瑜向孙权推荐时介绍,与后面情节相比给人印象不深。

鲁肃家极其富裕,他却不像鲁迅笔下“豆腐西施”杨二嫂说的那样“愈有钱便愈不肯放松”,而是像施耐庵笔下的“及时雨”宋江那样仗义疏财,好结交朋友。周瑜做地方官时,有一次带几百人从鲁肃老家路过,没粮吃了,去向鲁肃借。鲁肃家有两个大粮囤,每个粮囤储粮三千斛。鲁肃指着其中一个对周瑜说:“给你了!”一个人即使再富,把自己所有的一半赠与朋友,也不易做到。宋江估计也达不到这个程度。因此,鲁肃和周瑜成了铁哥们儿。

鲁肃不只对当官的慷慨,对周围老百姓也出手大方。他常为赈济穷人而卖地,所以“甚得乡邑欢心”。这样的大财主,即使闹起“土改”,穷人们也不会下死手斗他,还会有人暗里袒护。再说了,他会不等大家斗,就像张炜《古船》里的隋迎之那样,提前把土地钱财散出去的。

在个人事务上大气,国家大事方面自然更不用说。在有人持反对意见时,他坚持主张把荆州借给暂时没有立足之地的刘备,让其作为牵制曹军的重要力量存在。《三国演义》还写到他的两次推荐庞统:把庞统推荐给孙权,想让凤雏做自己的同事,他不顾虑将来此人有可能会盖过自己;孙权不要庞统,他又把凤雏推荐给刘备,不怕将来自己多个对手,更不像有些人那样事先把潜在对手做掉。这也说明鲁肃在心里始终是把刘备、诸葛亮当朋友看待的。

他另一个过人之处是有远见,有远大政治抱负。

在老家时,他给人的印象是“不治家事”。平庸的人以为他是个不会过日子的败家子。其实他是想干大事业,才不在乎那些坛坛罐罐。

鲁肃去见孙权,孙权发现鲁肃与自己情投意合,就在散会后单独把鲁肃留下密谈。添酒回灯重开宴,俩人接着对酌。这时孙权说出了不曾对别人说的心底秘密:他想效法春秋时的齐桓晋文,搞“尊王攘夷”。不料鲁肃想的比他还大、还远。鲁肃指出:“汉室不可复兴,曹操不可卒除”,就是料定汉献帝下台是必然的,而曹操也不可能被彻底消灭。他认为孙权最终目标应是自己称帝。也许此时孙权还不能彻底信任鲁肃,也许他确实还不曾立下这么大宏愿,就仍然唱了个小高调,说只想尽力匡扶汉室。

不知怎的,这事让张昭知道了,张昭就背后咕咕鲁肃的坏话,说鲁肃不够谦虚,说他年轻狂妄粗疏,不可重用。所幸孙权没拿张昭的话当回事(也许他是故意试探张昭对此事的态度),更加重用鲁肃。

鲁肃力排众议主张坚决联刘抗曹,也是出于更加远大的政治抱负。

破曹之后,孙权命令所有将帅和他一起迎接鲁肃归来。

礼毕,孙权当众对鲁肃说:“子敬,我亲自下马迎接你,够给你面子了吧?”

鲁肃回答:“不够!”

在场众人听了,无不愕然。不过孙权和众官员都是有城府、有修养的人,知道鲁肃还有话说。所以没人说“住嘴,大胆!”之类。

大家就坐后,鲁肃慢慢举起马鞭说:“等主公您做了皇上,统一了天下,那时再用高级轿车接我,我才够威风呢!”

孙权听了抚掌大笑:这话说到他心里去了。对于鲁肃主张借荆州给刘备这事,有些人(包括孙权自己)有些埋怨鲁肃。我以为那是“事后诸葛亮”。在当时情况下,让刘备立足下来共拒曹军,战略上非常必要,结果也成功的。有一个历史细节可以证明这一论断:曹操正在写信,当听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时,惊得手里的毛笔掉在了地上。

鲁肃的第三个长处是胆略过人。

据裴注引《吴书》(三国时吴人所修,非《三国志》之《吴书》):鲁肃“体貌魁奇,少有壮节,好为奇计”,武功也很不错,尤其善于击剑和骑射。他带人投奔江东时,当地官军追赶,他让体弱的在前面走,自己带领强壮的断后。看看追兵近了,他勒住坐骑,拉满弓,先对追兵晓之以理,劝他们不要追赶,继而命人把一个盾牌戳在地上,用力一射,盾牌立刻被射穿。追兵觉得他说的对,又怕制不住他,就退去了。

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,从关汉卿的杂剧到罗贯中的小说都极力渲染,以鲁肃的怯懦衬托关羽的胆略。而《三国志》及裴注引《吴书》对此事的记述却是:鲁肃与关羽相会前,东吴诸将都怕鲁肃危险,不让他去。鲁肃再次力排众议,毅然前往。见面时,双方约好将随行人马停在百步以外,两位将军都各持一单刀相会。鲁肃当面责备关羽及刘备一方背信弃义,说得关羽无言以对,闹了个大红脸——不过别人看不出来。这时旁边有人高喊:“谁有德谁占有土地,哪有固定归属一家的道理!”鲁肃义正辞严,对这人厉声呵斥。关羽见状,拿着刀起身说:“这是国家大事,这人不懂。”使眼色让这人赶紧离开。

这次会谈后,刘备答应了割让出一小片地,以湘水为界。两军于是都罢兵。可见鲁肃做得有理、有利、有节,终不辱使命。

鲁肃的口才也很好:说关羽能说得其无言以对,说孙权能说得其抚掌大笑,说刘备能说得其同意联合并派诸葛亮出使东吴,这口才难道还不够突出?

所以,鲁肃不愧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外交家!

借荆州之事鲁肃受到非议,我以为这事怨不得鲁肃。当初为抗曹大计这很有必要,后来弄成个崴咕黏糊事,却是因刘备、诸葛亮背信弃义。有一种价值观,似乎国与国之间、团体与团体之间可以只讲利益不讲信义,我不同意这种说法。国家、团体如果为了利益而失去信义,虽然暂时能得到好处,从长远看却得不偿失。

即使在小说中,赖着荆州不还,也让刘备和关羽的“信义”受到影响。看到在诸葛瑾、鲁肃的追问下,刘备、诸葛亮和关羽等人百般拖延抵赖的样子,如果滤除以往积累下的对他们的崇拜,就可发现:他们竟露出些流氓嘴脸!说什么“有德者居之”,说话不算数,何以见其“德”?你用“革命的两手”来辩护也没有太大说服力。如果因为自封了先天的道德正义就可为所欲为,不承认不论哪个国家、哪个阶级、哪个集团都应遵守的共同道德准则,那就也不要指责曹操或希特勒们了。

正因如此,吕蒙偷袭关羽,即使主观倾向明显偏于蜀汉的读者,也不至过于指责吕蒙:你不信,就不能怪别人使诈。而为荆州之事,孙刘联盟受到重创,以致断送了刘关张三人性命,事后让诸葛亮说说,这合算吗?

不知诸葛亮事后会不会为自己当初帮着刘备狡辩抵赖,并戏耍自己的亲哥而后悔?不知刘备和诸葛亮觉不觉得对不住当初主张借荆州给他们的鲁肃?作弄一个对自己好的人,或让一个对自己有恩的人为难、受冤、被怨,应该吗?

鲁肃在《三国演义》中作为别人的衬托受到低估,在史书中他的功绩也曾被有意无意遮蔽或抹杀。裴松之读了《三国志》后就曾为鲁肃鸣不平:

刘备与权并力,共拒中国,皆肃之本谋。又语诸葛亮曰“我子瑜友也”,则亮已亟闻肃言矣。而《蜀书·亮传》曰:“亮以连横之略说权,权乃大喜。”如似此计始出於亮。若二国史官,各记所闻,竞欲称扬本国容美,各取其功。今此二书,同出一人,而舛互若此,非载述之体也。

这段话意思是说:孙刘联盟的创意和倡议最初版权该属于鲁肃,而《蜀书·诸葛亮传》却归于诸葛亮。如果是不同两个国家的史官各自记述自己所闻,多说本国的好话和本国人的功劳,还情有可原。而同一人所写的同一部《三国志》,却写得不一致,这是好的史书不该出现的现象。

但,是真假不了,是假真不了。鲁肃的事迹和言论摆在那里。文艺作品的虚构渲染或历史著作的遮蔽抹杀,虽可以迷惑外行人,圈内的孙权、周瑜等人却心知肚明。他们难道会将军政大权托付给一个草包?

内蒙古阳痿医院

新疆皮肤病医院

山东白内障医院